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袁运生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展览 | 袁运生的历程

2022-07-26 15:22:5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579ecf57a6603e8b77397e5f8034e85.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1981年,袁运生先生赴西北,画以大量石刻、佛像写生,并撰文《魂兮归来一西北之行感怀》,提出“追索民族艺术的真精神,才是所谓继承传统的实质”。1982年,袁运生先生应邀赴美,在美国的14年时间中,曾与德库宁、 劳森伯格等众多美国艺术家会面交流,创作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包含一批水墨作品,且其为美国波士顿塔夫 茨大学创作的壁画《红+蓝+黄=白?一关于两个中国神话故事》仍以中国传统神话作为其创作的文化基石。1996年, 袁运生回国,便提出在艺术和艺术教育上要“走中国之路”,没过几年,袁运生就带领“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课题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复刻了大量传统造型雕塑、青铜器等,以期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造型之美,逐步建立中国自己的造型体系。

  回看袁运生以上历程,我深深地为袁运生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研究、发扬及自信而感动和钦佩。 他曾在一次访谈中坦言:“在美国的14年,除了作画和一些教学工作,我所关注的是西方艺术文化的来龙去脉,是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成就与西方艺术作客观的比较。我认为中国的艺术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艺术作比较都不处于弱势,甚至是世界最好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我对于中国艺术感到很充实、自信,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必须有这样的自信。”1

  事实上,除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主体意识的弘扬,袁运生先生在1979年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也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在一代人的眼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袁运生的艺术历程,始终离不开他对中国艺术的根源之美的追寻,这也是观众们通过观看本次展览所能够体会到的。 展览除了从他的壁画、写生、油画、水墨画等作品中呈现袁运生整体的创作历程,还包括其首次向公众展示的瓷盘画, 同时也设置了一个特殊板块对其教学工作致敬。因此,本展览是一次全面体现袁运生创作、又别出心裁的大型个展。

  在此,我非常感谢陈丹青先生的引荐和帮助,感谢艺术家袁运生先生及其家人们的信任和支持,感谢策展人崔灿灿先生的梳理和精心策划,让我们于2022壬寅年夏天到来之时,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欣赏到“袁运生的历程”!

王 薇

龙美术馆馆长

  *注释:1.“我们要有中国艺术精神的自信心一袁运生访谈”,程宁、袁运生著,《美术之友》,2009(02)

  公共壁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433fd40ff017041fcae7604675c70da9.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当我接受首都机场的壁画任务时,我想到的唯一题材便是泼水节。在一幅27米宽、3.4米高的巨大墙壁上,画一幅赞颂傣家人的精神、情操的壁画,对我来说,真是如梦一般美好的事。”

--《壁画之梦》,袁运生

原刊于《美术研究》1980年第一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5ba881c5ec7ec497b64f6e7ea85fe48.jpg

▲滑动查看全图

《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色彩稿第一稿

纸本水彩

33.9×198.6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1612d9c95e641d0acb5613a3b5e6de19.png

《万户飞天》

丙烯

450×1000厘米

20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92e055a3a8c7cf00252ea3bb6fc87df2.png

《夫子琴思》 丙烯

450×1000厘米

200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0edc59b390e2a98a4562c7698594ab4.png

《夸父追日》

布面油画

400×1000厘米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9a80ac85b2b9cbdc7b0c4b0b1bf9187.png

▲滑动查看全图

《世事万变不拘》

丝质壁挂

210×1100厘米

1986

早期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eb637b5095f1c8cfe5ac3ff29c96ec8e.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高尔基曾说过,世界文化是三个人创造的,即工人、学者、艺术家。所以说,艺术家和工程师同样的不可缺少,对于社会的贡献是同样伟大的。问题在于,在艺术家上面还有一个按语”人民的“。结合我目前的情况,我选定了最后的志愿,做一个人民的艺术家。我确信,在伟大的祖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光辉时代里,美术事业是不可缺少的,它的前途是无比美好的,它的任务是十分巨大的。倘若我的一些努力,能有助于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时,我将是最幸福的。”

--节选自袁运生先生亲笔信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f657dcbb96cfa2811329e46dbc18a5d7.png

《自画像》

木板油画

49×44厘米

196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155c648967e11bf947c76d1c32ab2757.jpg

《家乡的鱼》

布面油画

67x58厘米

20世纪7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9f5b088708c882b9e934c78e4d0b603.jpg

《树荫下》

布面油画

71x87厘米

20世纪6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e7175316b408ad8ba069dcc4cc2518dc.png

《拉马头琴的蒙古老汉》

木板油画

60x40厘米

20世纪6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7cf842527fd9138763e560f8bfbb9c84.png

《汲水》

木板油画

44×60厘米

20世纪6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9aeeb308f4687754ace3c340321903e2.png

《午憩》

木板油画

35.5x54.5厘米

20世纪60年代

早期纸本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8679dd70915682108933564a5f069e0.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我最大的愿望是投考中央美术学院。可是这并不等于说,考不上贵校我就会从美术战线上退却,不,我将会以同样的努力做一个美术工作者,决不气馁。倘使录取我,我会以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做一个光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将保证:能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我,将是一个在学习上努力,思想上经得起考验而体格健壮的人。虽然现在我离这个要求尚远,可是我有信心会达到这个目的!”

--节选自袁运生先生亲笔信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40e3c7340da8d84de9a775013f0fd57.jpg

《画母亲像》

纸本

26x17.8厘米

20世纪5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8e5f98153ecd74ba5a0f6d3cb9b95d0.jpg

《春画父亲像》

纸本

35x45.8厘米

196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a72997da10d8020243c0f4a40a80a87.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f7b6cefdeb9438d8b3253b00731b092.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b5a4104f71425f81b54ba2293122e12b.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b2ecd2aa90cbbe4f61b7f759bfe49dd1.jpg

▲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7ec7d5d4a85ec524f26a6f710085f6f.png

《穿羊毛坎的老汉》

纸本铅笔

53x37厘米

197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93c5b4c126b3e3760102da0f3a021ed.png

《南泥湾生产队长》

纸本铅笔

44x61厘米

1974

云南白描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d3b6494aa77ebb5806a6715162b26697.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中国的白描真是一种纯正的素描,它所舍弃的部分正是提供想象和补充的部分,它舍去越多,也便更耐人寻味了。”

--《魂兮归来》,袁运生

原刊于《美术研究》1980年第一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8c500cbe4105f751e58e6a0f5015d58.jpg

《云南白描人物之一》

纸本水墨

95x64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e756d9bc2ea826c0fcc1b13de5c54b7a.png

《云南白描老密涛》

纸本水墨

95x65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03241f50a1fd688538a7b1c988c9d8f.png

《云南白描玉娜像》

纸本水墨

133x60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ceddc3f8b764a5f3f8213adf128060b.jpg

《云南白描侧立妇女像》

纸本水墨

131x59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901eb20998764dac0c8eefccfa45abf0.png

《云南风景之一》

纸本钢笔

28x109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68659d3ed0eafe8b3381f7e0f19c883f.png

《云南风景之三》

纸本钢笔

27x79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79759e9e7f5fc6070cc74a32a8ed3c24.png

《云南植物写生之一》

纸本毛笔

27x79厘米

197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13d3d76bb636943bb76a4933f2cef2d8.png

《云南植物写生之三》

纸本钢笔

28x109厘米

1978

瓷盘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6009a9e5ca5f8fe98ca4f4c52662fa3.jpg

《我为什么画瓷盘》手稿,1981

  “在艺术创作里,我以为没有什么法则,只有一种东西最接近于法则,即想象。因为没有想象是断乎没有艺术的。”

--《我为什么画磁盘画》,袁运生,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cf770c1ed4acd42be1bb4d9de33e3cce.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1460158063965b377e9dcdaf000aa036.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a8326a3c4eee061f30ee4e4f38c84e1.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74d992242cf6f3d3325b4b3ab666307.jpg

瓷盘画

彩色马克笔、瓷盘

直径26厘米

1980-1982

美国时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081680447c2775150a91eeb75d15f593.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在美国时,看任何一个大的博物馆的大展,都在潜意识里将范宽、倪瓒、陈老莲、黄宾虹穿插在其间,做一番比较。每看到享利 · 摩尔旁边必有霍去病墓石雕对垒,相差两千年,我总是微笑面对这个摩尔。十四年来,每次回国,我总要用一半时间去河北、陕西、河南、山西等地的石窟、寺庙看一看。我的信念是这么产生的,不论看的是达 · 芬奇、毕加索还是沃霍尔,我从来都没有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羞涩。相反,想到这种巨大的差异总是让我感到安心、感到振奋。”

--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第四工作室的教学思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8ec9a1e86d44fb62a665a9aa2bf0f9e2.png

《不是对手》

油蜡、色粉、蛋、墨、宣纸

178x193厘米

199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bc07cd68c8c8fdbda3b2c812b8c04347.png

《乐》

油蜡、色粉、蛋、墨、宣纸

240x240厘米

1996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877c52ed17766d14d0388c94d3b8f8eb.png

《舞之三》

独幅铜板

60x90厘米

198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43b45099015134585c00df8f0d77271a.png

《舞之四》

独幅铜板

60x90厘米

198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ba44bf8fc70821b1d847bde95bee6cd8.png

《熟情的女人》

纸板素描

51x76厘米

198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4589f13b2c5bf575f9ead310a5c569be.png

《生命》

纸板素描

51x76厘米

1985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9d5657c431dfeb9325f2aef0e9743bc.png

《变相》

纸本水墨

180x288厘米

199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d539a2f2cae9d6bbe3e7bffe4b58f1e0.png

《舞者》

麻布水墨

164x177厘米

20世纪9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65914f23c67efa498d9504f33c30b81.png

《密议》

纸本彩墨、综合材料

180x192厘米

199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cc0b3683eeebe6f484e78343cc8470d2.png

《空相一》

纸本水墨

180x97厘米

20世纪80年代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64bff0bf688303d10e770ac437f1837e.png

《相思》

纸本水墨

137x68厘米

20世纪80年代

重返敦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5bdc257c6987fe3167f4dc18443994e1.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我深信,当我们真正研究古代艺术之后,再回味现代艺术之所以追求,也许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基础,也许会认识到现代艺术的追索与我们在本质上相去并不很远,并且可以从中得到必要的启示。那时,将出现一种、十种甚至一百种重内容的素描,重情感的素描、重精神的素描。追索民族艺术的真精神。才是所谓继承传统的实质。其他的一切,都不在话下。魂兮归来。”

--《魂兮归来》,袁运生

原刊于《美术研究》1980年第一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634df6bca39a9806a6c3f7320c708f3.png

《麦积山北魏坐佛写生》

纸本水墨

132.5×67厘米

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2342e397149052a15d09e7d6ecaef213.png

《敦煌428洞塑像和壁画写生》

纸本水墨

137×66厘米

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92dd6422e7bcc6f7aa993f4dcffdb1a8.png

《敦煌金刚力士侧立像写生》

纸本水墨

133×67.5厘米

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8ad607e9e2d60c6e668430799ec275f2.png

《麦积山双佛像白描》

纸本水墨

137.5×68.5厘米

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0232b8e58f917a363c7408dd9e7e6cde.png

《敦煌写生一》

宣纸彩墨、综合材料

105.5×102厘米

198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ecf9f31985c7329a0b0968cda64c3b3.png

《敦煌写生三》

宣纸彩墨、综合材料

105.5×102厘米

1981

2000年之后的创作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e818c5d7e33c5e738f0ed3cfbae6690.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在美国的14年,除了作画和一些教学工作,我所关注的是西方艺术文化的来龙去脉,是将中国历史上的艺术成就与西方艺术作客观的比较。我认为中国的艺术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民族的艺术作比较都不处于弱势,甚至是世界最好的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我对于中国艺术感到很充实、自信,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必须有这样的自信。”

--“我们要有中国艺术精神的自信心一袁运生访谈”,程宁、袁运生著,《美术之友》,2009(0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13da85f4c8f52d446fcf66bbc7e46306.png

《马拉松》

布面油彩

180×250厘米

201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4a52dd4c4aaeecc5709b92fff68e8fba.png

《观》

纸本彩墨

369×432厘米

2017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207/a13dc737588b4dca6309a04fe5717fe8.png

《巨石阵》

布面油画

240×560厘米

2018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e526ac1e6bcd67e13d3f400c31784a8.jpg

《山水间》

布面油画

400×900厘米

2018

▲滑动查看全图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96b2f7aba3a503eb5ee4f314a8f04caa.jpg

《共工触不周山、女娲补天》

麻布、木炭

300×2000厘米

2019

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25029c54d45bda24ee5534600fbc5a7a.jpg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2002 年我提出”复制中国古代雕刻进入基础教学“,是基于多次考察中国各地的古代雕塑遗存,惊叹于中国雕塑造型的高度和独立性而提出的,后来经过考察的深入与研究的拓宽,使我认识到与这一庞大的系统并列着的还有青铜器、壁画、古代绘画、书法等多个各具特色的,最终汇总成大海般恢弘的造型体系,这些不同的艺术样式,他们背后有着怎样的造型理念、语言特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面对这么丰富的造型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坚信,中国造型自有其体系, 并且有着其他文明无以取代的价值,理应成为我们审美教育的典范。”

--袁运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3583fd157a6d852bd6d55e45c21db7c9.jpg

菩萨立像

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仿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b14c357c182a8610faf4748bff275c55.jpg

圆雕菩萨立像

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仿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8d4b7f9669c3a8f52ea0d0e880ec0d31.jpg

伯矩鬲

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仿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710f907c54c26ea0d3dc57b919e3de31.jpg

班簋

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仿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abf07e29f79900c8b7430f2f4e89f8be.jpg

  袁运生,1937年4月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1962年至1980年,分配至吉林省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工作,1979年创作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1980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工作,1982年至1996年,赴美讲学并客居纽约,1996年至今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曾任油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课题“中国传统雕塑的复制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项目负责人。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g/202207/65905335108686111289efc3ff220777.jpg

​  编辑: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袁运生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